2023-2024年度醫療相關政策撰錄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於星期三(2月22日)發表2023至24年度政府財政預算案,本關注組就此摘錄部份醫療相關的政策重點,摘要如下:
一、公營醫療服務
政府一直投放大量資源在醫療衞生,二零二三/二四年度預算達一千零四十四億元,佔政府經常開支約百分之十九。政府會繼續提升公營醫療服務,包括醫管局會完善一系列服務,例如加強癌症等疾病的臨床服務、增加公立醫院病床、增加手術室節數等。醫管局亦正推行措施縮短專科門診輪候時間,包括理順跨科個案的轉介安排,以及設立綜合診所提供跨專業支援等。醫管局亦將分階段推出全新的藥物送遞服務,並進一步推廣遙距視像診症服務。
二、基層醫療健康
基層醫療是整個醫療系統重要一環,佔公共醫療衞生開支約兩成。為了平衡醫療資源和壓力過度集中在公立醫院的情況,政府於去年底推出《基層醫療健康藍圖》(《藍圖》),提出一系列重點改革措施,加強香港基層醫療服務。策略包括以預防為重,以社區為本,以家庭為中心,「早發現、早治理」,願景是改善市民整體健康狀況,提供連貫全面的醫療服務,並且建立可持續的醫療系統。
按《藍圖》推出的「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和優化長者醫療券措施,政府會在今年第三季公布詳情,亦會為此預留足夠財政資源。
三、中醫藥發展
中醫藥發展基金自二零一九年正式啓動以來,已推出十多項資助計劃,惠及中醫藥界不同從業員及機構。資助範疇涵蓋人才培訓、設備及質量提升、中成藥註冊、中醫藥推廣及研究等,全方位支持本地中醫藥發展。基金亦在疫情期間發揮重要作用,支援社區中醫師為離院及康復人士提供遙距及復康診療。
政府計劃向中醫藥發展基金注資五億元,在今年度起支持基金就策略性主題委託大型培訓、研究及推廣,推展更多提升行業能力的項目,包括為香港首間預計於二零二五年開始投入服務的中醫醫院做好準備,進一步推動中醫藥在基層醫療體系內擔當更重要的角色。
四、加強支援有特殊需要的學前兒童
政府一直致力為有特殊需要的學前兒童提供適切支援。現時有約八十間幼稚園和幼稚園暨幼兒中心試行以到校模式,為正在輪候兒童體能智力評估、或經評估為有邊緣成長發展問題的學童,提供訓練,並為他們的家長及教師提供支援,即「第一層支援服務」。試行近三年以來,超過七成曾接受這服務的學童能順利銜接至主流小學接受教育,可見把握「黃金期」盡早介入,對他們的康復和成長大有裨益,而他們的家庭也會受惠。有見及此,政府決定增撥資源,加大力度協助這些學前兒童,將「第一層支援服務」恆常化,並擴展到接近九百間學前教育機構,同時與支援輕度殘疾學前兒童的「到校學前康復服務」融合,以跨專業服務團隊和校本綜合模式,為有不同程度特殊需要的學前兒童提供全面、及時的支援。上述措施每年經常開支約一億七千四百萬元。
五、支援居家安老
政府在社區層面為長者提供不同類型的照顧及支援服務,協助他們居家安老。除了在日間護理中心及長者家中提供個人照顧、護理、復康運動等服務,政府將於今年第三季把「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試驗計劃」恆常化,受惠人數將由現時的八千人增加至二零二五/二六年度的一萬二千人,涉及經常開支每年約九億元。政府亦會於未來五年新增十六間長者鄰舍中心,並於今年第四季擴展全數二百多間長者地區中心和長者鄰舍中心的服務範圍,涵蓋退休生活規劃和樂齡科技推廣。
政府也關注長者在醫院接受治療之後的照顧和康復需要。醫院管理局的「離院長者綜合支援計劃」為有較高風險的離院長者提供六至八個星期的支援服務,包括復康運動、膳食服務和家居環境安全評估及改善建議,幫助他們居家康復,降低再度入院的風險。政府將由今年第三季起擴大此項計劃,每年受惠人數由現時約三萬三千人增至四萬五千人,其中可被轉介至家居照顧服務的人數由約九千人增至一萬一千人,涉及經常開支每年約七千四百萬元。
六、鼓勵提供更多優質私營長者和殘疾人士院舍設施
二零二二年《施政報告》建議提供更多誘因,鼓勵發展商於私人發展項目內興建和營運安老院。經檢視後,除了繼續豁免這些私營安老院所涉的樓面面積地價外,政府決定提高每個發展項目能受惠的安老院舍面積,並建議進一步寬免該等樓面計入項目可容納的最高樓面面積,希望能增加優質私營安老院的供應。優化措施會在今年第二季內推出,試行三年再作檢討。此外,發展局和勞福局會為殘疾人士院舍制訂同類計劃,以鼓勵市場提供更多優質私營院舍。
資料摘錄自:
二零二三至二四財政年度 政府財政預算案
https://www.budget.gov.hk/2023/chi/speech.html
什麼是免轉介物理治療?
免轉介物理治療是無需醫生的轉介信下接受物理治療服務。現時有許多西方國家已實行免轉介物理治療政策,效果理想 。
現時,病人均須經醫生的轉介後才可向本港執業的物理治療師求醫,導致部分病人延誤治療,亦增加醫療體系的負擔。
爲了追隨時代的步伐,上屆政府於《2017年施政報告》中提及研究修改法例,容許市民在免醫生轉介下接受醫療專業服務(如物理治療、職業治療等)。
免轉介物理治療對市民有什麼好處?
免轉介物理治療能省去非必要的醫療程序,為市民節省諮詢其他醫療人員所需的時間和金錢,避免因輪候時間過長而耽誤治療最佳時間。
免轉介後病人安全會否受影響?
物理治療課程有教導學生如何分辨不適合物理治療之病症,會轉介病人尋求西醫協助。因此市民無需擔心免轉介後的安全性,只是在治療上給予市民多一個選擇。
所有執業物理治療師受物理治療師管理委員會監管,如有專業失德可按既定機制交由委員會處理。
物理治療師是否有足夠的能力為病人提供診斷?
雖然物理治療師不能為病人提供醫學及影像診斷等其他醫療專業服務,但物理治療師是絕對有能力診斷屬物理治療範疇以内的病症。
在30天内或10次免轉介物理治療後,如病症仍未能得以改善,病人必須持有醫生轉介信下才可繼續治療。
是否所有物理治療服務都可以免轉介?有沒有任何限制?
不是所有物理治療服務都可以免轉介。
免轉介物理治療是以基層醫療的原則實行,意思是指物理治療師只可在病人首次接觸醫療專業服務時為其進行治療。
一般在醫院或已持有醫學診斷的病人仍需要轉介信方可接受物理治療。
可免轉介的物理治療師也需達到以下要求:
至少2000小時的臨床經驗,及
完成專業訓練課程,並在考試中及格。
專業責任保險會否變得昂貴,令治療收費提升,轉嫁給市民大眾?
現時保險公司認爲免轉介物理治療政策的風險與現時政策相若,因而不會增加專業責任保險費用。 市民無需擔心治療收費提升。